- N +

ArtGPT-1丨AI如何影响艺术?

ArtGPT-1丨AI如何影响艺术?原标题:ArtGPT-1丨AI如何影响艺术?

导读:

科创板日报月日讯编辑宋子乔多模态内容生成展示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有望成为下一个实现突破的模态近期一款名为的新工具火爆微软旗下平台只需张图片秒钟就能完成重建无需测量任何额外数据这款工...

《科创板日报》3月5日讯(编辑 宋子乔) 多模态内容生成展示了AIGC广阔的应用空间, 3D有望成为下一个实现突破的模态。近期,一款名为DUSt3R的AI新工具火爆微软旗下GitHub平台,只需2张图片2秒钟就能完成3D重建,无需测量任何额外数据。这款AI工具才上线没多久就登上GitHub热榜...

GPT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缩写,G代表Generative,指的是生成式模型,P代表Pre-trained,指的是预训练,T代表Transformer,指的是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展览 “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元宇宙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在人机合一的背景下,艺术如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因此,我们邀请了ChatGPT加入,将AI与艺术家进行角色互换,将艺术家拟像作为虚拟的运算程序。在展览主题的设定下,我们请AI向艺术家提问,并邀请展览艺术家予以回应,生成本次展览的“ArtGPT”专栏,希望借由ChatGPT和艺术家的共创视角,为展览提供侧面的补充,这或许可以成为人机共生未来的一种超验理解。

本日推文为“ArtGPT”计划第一期,将围绕 “AI如何影响艺术?”与参展艺术家展开对话。

ChatGPT:

考虑到AI在理解和模仿人类情感和创造力方面日益增强的能力,您认为AI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将如何演变?

徐戈:随着AI的发展,我觉得它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将逐渐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创作者。AI将能够理解和模仿人类情感,创造出具有深度的艺术作品。然而,机器的创造力仍然基于算法,难以取代人类的直觉和独特创新思维。

徐戈的机器人“亚当”,试图通过木质机器双腿,从虚拟现实中挣脱,摆脱人类意志的控制,但最终仍停留在屏幕。

徐戈,《另一个无名的亚当(机械版)》,“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 展览现场,798CUBE,2024。

王刘唯:我们展览主题是“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那我就从艺术与科技的角度来浅谈一下。AI可以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沉浸式和交互式的艺术体验。艺术家可以利用AI,再通过个人的经历与艺术表达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尽管AI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将会有所增强,但我认为它在当前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人类独特的经验、情感和创造力仍然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AI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将是与人类艺术家的合作和互补,共同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王刘唯敏锐地捉住了当代人群的“社交回避”行为,通过改写扫地机器人的程序,让机器人在彼此接踵中无所适从,映射当下社会群体的独特心理。

王刘唯,《黑无空白》,“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现场,798CUBE,2024。

王鹏程:AI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将随着其理解和模仿人类情感及创造力的增强而发生深刻变化,为艺术家提供新的创作工具和思维方式。首先,AI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情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捕捉和呈现情感,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其次,AI的创造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探索更多创新的表达方式,挑战传统的艺术界限。然而,AI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不应被过分夸大。虽然AI可以模仿和学习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但它们无法真正体验情感或拥有创造性思维。因此,艺术家仍将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为作品注入独特的生命力和意义。

在王鹏程的作品《拾·遗》里,机械技术被用来阐述人造结构与自然姿态之间的相似之处。

王鹏程,《拾·遗》,“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现场,798CUBE,2024。

TOP30姚浩澜:(AI如何影响艺术)这是很难去想象的,但我非常期待。目前环境里AI技术暂未成熟,就好比我们在2G/3G通讯时代,完全无法预知手机会变得如此发达。但我觉得在以后可能会催生新的艺术创作门类,比如在纯虚拟的空间里创作,AI能将艺术家脑中的想法具象化,再通过3D打印技术等,将它变为真实的艺术作品。AI可以作为高效的工具,让人们创作更便捷,或者增强人的感官机能,让艺术触觉更敏锐;也可能如同镜子,与人类对话,促进思辨,为艺术家带来新的思考。但这些,都只能根据目前AI初步形态进行想象。

如同对AI技术的未来审视,TOP30姚浩澜习惯以历史的纵向视角和未来考古学的方式来创作,为未来的人们展现当下的流行文化和艺术遗产。

Top30姚浩澜,《MARS兄弟代驾系列1》,“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现场,798CUBE,2024。

何诚昊/麻淞滔/詹硕宇:AI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会朝向更加可解释、可理解和可控制的方向发展。目前,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更类似于一个“黑盒”,对艺术家而言,其生成过程几乎是不透明的,艺术家对AI创作结果没有可控性和预知性。谷歌大脑(Google Brain)曾推出了神经网络可解释性的基础架构,描述神经网络如何做决策,并如何影响最终输出。我认为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反而扮演着部分工具的角色,而非创作者。随着解释性界面的发展,我认为AI艺术创作会变得更加透明和可控。艺术家将能更深入地理解AI的决策过程,从而更精确地指导AI产生符合创作意图的作品。

艺术家在《图灵基》中将硅基智能与碳基智能的识别转化为可视化结果,也探讨了碳基人工智能对于未来在生物医学的诸多可能。

何诚昊、麻淞滔、詹硕宇,《图灵基》,“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现场,798CUBE,2024。

高峰: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AI理解和模仿人类情感的能力在不断增强,AI越来越能够站在人类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艺术创作当中,AI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快速习得古今中外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特征,通过合理的提示词使用,能够生成我们想要的特定风格特定内容作品,将人们脑中的灵感可视化。当前众多 AIGC 工具,如 Midjourney、Dall-E 等平台已然能够作为人类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们获取更多创作灵感,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造神计划》中,高峰“赋予”AI数字人生命,让它们为实体机器人进行神秘操作。以一场“机械乌托邦”式的畅想,探讨人、数字人、机器人三者的关系。

ArtGPT-1丨AI如何影响艺术?

高峰,《造神计划》,“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 展览现场,798CUBE,2024。

邓碧文:早期的AI通过加速信息收集、整理、分类,提升工作效率,但随着功能和算法的不断迭代,AI可实时理解和模仿特定人群,基于不同语言模型的“创造力”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向,产生模型间的更大差异性。这类差异性姑且可以称之为“艺术创造力”的起点。随着AI的迭代进化,AI迟早会进行非人类干预的算法和模型编写,也会呈现出其自身的视觉艺术特点。

《AI意志》中,邓碧文将AI机器人的巡线功能设定为人为预设轨道,AI机器人在行走中挣扎,试图努力摆脱人类干预。

邓碧文,《AI意志》,“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 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姜苏轩:AI和机器人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不再仅是模仿和重现人类艺术家风格的工具,而是成为创造新艺术形式的伙伴。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AI不仅能模仿人类情感和创造力,还可能发展出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变化不仅挑战了我们对创造力和艺术的传统理解,也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深刻的哲学讨论:创造力是否仅限于人类,或者它是一种更广泛的宇宙现象,AI也能够触及其边缘?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科技、自然和AI共同构建了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理解这个多维度的世界。

《微纳山水》也试图通过打破科学与艺术的界限的表达,通过微观视角,将微纳米机器人如同水墨画的游走之迹,展现给观众。

姜苏轩、俞江帆、刘俊辉、王一斌、陈辉,2023,《微纳山水》, “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唐克扬:世界是它自己最好的模型。同样,人类是自己最好的注解。相应有一些人热衷于讨论AI限度,一个反方向的问题也很重要,也即人类智能的价值和特点所在。对于计算机安全专家,“人机对齐”(AI alignment)主要是个技术挑战,有关如何确保通用AI系统不去损害创造它的人类的意图。

唐克扬在《机器人宅》中,以“家”这一空间关系,引发了AI快速发展下机器人如何处理隐私、边界等诸多伦理问题的讨论。

唐克扬,《机器人宅》,“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 展览现场,798CUBE,2024。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